素人之笔何以动人心
九州记协网 | 2025-10-16 15:02:23

  素人作者以笔赶路,走过人生的荒芜;用双脚锤击大地,在人间不断淬火。他们的作品“我手写我心”,也许正是认识这个时代细微而真实的切入点。“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样,一年年总也断不了……”

  近日,短视频平台上一博主发起了一场创意写作活动,一位在工地工作的66岁大爷抽到的题目是《我的母亲》。

  就是这样一篇没有华丽辞藻的作文,却被网友咀嚼出了人性的温度,直呼“大爷写的不仅仅是他的母亲,更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母亲”“读完不觉泪流满面”“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近年来,普通人的写作被一些媒体称作“素人写作”,已成为当下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现象。

  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行各业,比如,农民、矿工、医生、老师、司机、外卖员、快递员等;他们记录下身边的故事,书写下真切的感受,让原本在他们生活圈之外的人们也能感同身受;他们没有接受过文学的专业训练,却以其质朴而感人的文字闯进了广大读者的视野。

  这些来自工地、课堂、田埂的文字,何以能穿透信息壁垒,直抵千万人的心间?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思考?

  平凡中见真实

  一段时间以来,“素人写作”频频出圈。内蒙古籍初三女生张潇冉在《旧轨还乡》中写道,“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 。

  “沂蒙二姐”吕玉霞指着地里的瓜念出,“这不只是瓜,这是日月轮回的星辰,这是晨起暮落的成果,这是劳苦耕种的答谢,这是汗珠滴落的皎洁”。

  爱读书的“工地大叔”刘诗利在人民日报上发文,“读书,把自己弄得好一点,很多人都是这样子的”。

  他们年龄不同、阅历迥异,但他们的文字无不发乎于心、质朴纯粹,引发全网共鸣。

  我们发现,当自己的故事无须等待别人来书写,当一个人开始用文字整理自己的生命经验,写作便拥有了一种神奇的力量。我们还发现,当更多普通人拿起笔,文学才真正回归到“劳者歌其事”的本真。

  那是千千万万被时代风尘掩埋的平凡史诗。那些扛过水泥的肩膀,终扛起了文学最本真的重量。正如“外卖诗人”王计兵在春晚的舞台上朗诵的,“生活给了我多少积雪,我就能遇到多少个春天”。

  事实上,在中国悠久的文学史上,“素人写作”有着漫长的传统。从《诗经》、汉魏乐府、唐传奇、元杂剧,到明清话本小说,来自民间的创作者尽管大多以“无名氏”的形象被湮没了,但他们一直在以各种形式参与文学创作,诉说胸中块垒。

  赤诚中显真心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为什么“素面朝天”的文字更加动人?

  因为这样的文字真实如土。王计兵在送餐间隙写下“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的诗句,道尽了这个时代奔波者的奋斗与坚韧;还有无数工人、农民、快递员、小店店主,用质朴的文字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着自己的故事。

  因为这些来自生活现场的文字,有着未被加工的生活原味,未经雕琢的生活质感,它们记录着劳动者的汗水、异乡人的乡愁、小人物的悲欢,真实而动人。

  因为这样的文字粗粝如砂。刘诗利的“读书改变命运”不是鸡汤口号,而是一个农民工在脚手架间辗转时的真实体悟;张潇冉笔下的“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记录着城镇化进程中一个少女的乡愁;吕玉霞眼中的瓜田“日月星辰”,凝结着农人与土地对话的古老智慧。

  这些文字之所以被看见,正因其未经文学规训的“野生”状态—它们不是为发表而写,而是生命体验的自然溢出。

  事实证明,被生活反复打磨的人生,本身就是最深刻的创作源泉。这份“拙”与“朴”,带着砂石般的质感,直抵人心。

  因为这样的文字赤诚如泉。《我的母亲》的作者66岁工地大爷的那句“没准那时候我再叫妈妈,她就能听见了”,那份毫无掩饰的赤诚,恰是文字震撼力的源泉。心是真的,便有好文章。

  质朴中现真情

  素人之笔动人心,引发我们哪些思考?

  文艺创作从来不是“文化人”的专属。能让人心里一揪的文字,从来都不是靠堆砌写作技巧堆出来的。

  普通劳动者都有记录生活的本能。请多倾听普通人怎么说话,多感受这些不带包装的真情实感,多给予这些声音一些空间。文字的力量,属于每个认真活着的人。

  写作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本身。那些看过《我的母亲》“看一次哭一次”的年轻人,或许在水泥工的文字里,触摸到了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情感需求。母亲端过的铁锅、补过的衣裳、省下的饺子,张潇冉的旧轨乡愁,吕玉霞的瓜田诗篇……串联起中国人共同的情感密码。

  素人作者本身就是时代生活最虔诚的实践者、最真切的体验者、最忠实的观察者。他们以自己的创作经历表明,比起“高大上”的写作,人们更愿意为身边的奋斗鼓掌,更喜欢同频共振的心跳。

  因为,文学不仅源于生活,更应该属于生活。时代这本大书需要更多人记录。

  今天,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每个人都获得了进行文化创造的资源和条件,文艺创作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而是随时记录和随心表达,同时能够直接与读者分享。

  素人作者以笔赶路,走过人生的荒芜;用双脚锤击大地,在人间不断淬火。他们的作品“我手写我心”,也许正是认识这个时代细微而真实的切入点。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元曲杂剧到明清小说,每一个时代的艺术高峰,每一次文艺创作的热潮,都是全民参与的结果。当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身边的人,这样的“贴地飞行”,这样的“众声歌唱”,必将托举起文学艺术真正的高峰。(作者系内蒙古实践杂志社“识见”工作室特约评论员闫立功;编辑:陈睿、吴宇晨;责任编辑:胡慧红、谷泰运)

责任编辑: 于珊
精彩推荐
张健工商资本下乡不能偏离 改善社会资本进入的基础环境
05-19
复制一批特斯拉项目 让“特斯拉速度”成为“上海速度”常态
05-18
猪肉价格真的降了 下半年逐步达到正常的水准是有可能的
05-11
大众公布在华销量 推进产品攻势 提供多样化、年轻化的选择
04-20
高江涛掌权斯威汽车 推出“预售抢购模式”及“两级火箭渠道模式”
04-20
美国消费数据创历史最糟纪录 未来股市可能会大幅下跌
04-17
热点推荐
五六天后:科学减脂 专业营养师团队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06-08
谜茵焕肤精华:开启非入侵式医美级护肤体验
06-08
草本与咖啡的结合——品晟咖啡强势登场
06-08
艾德证券港股打新京东|大有机会博10%的收益,来不来?
06-08
福鼎白牡丹对女人的具体好处有哪些?
06-08
TMALL@HOME 天猫家居生活展亮相上海K11,用脑洞致敬生活!
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