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风贵在“说真话、道实情”,核心是深入现场、反复思考、精心打磨。县级媒体更应主动“问”需求、“逼”质量、“放”创新,才能捉“活鱼”、剖“鲜鱼”、做“美(味)鱼”。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风?我的思考是:说真话、道实情。
观察一个长期存在的事物,须洞察其“变”与“不变”。白居易在1200余年前讲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意思就是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现实。在全媒体时代,介质变了,渠道变了,但说真话、道实情,对文风的这一根本要求没有变。
准确把握文风要义
新闻工作者必须准确把握说真话、道实情,这看似简简单单的6个字,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误区,要坚决避免。
一是主观意识随意流露。真实性是新闻作品的生命线,在新闻事件面前,保持冷静、理性、客观是最基本的原则。客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新闻腔,而是要准确、鲜明、生动。客观,就是用事实说话,用细节打动人,用结构引人入胜,用逻辑显示思想的力量。有些作品虽不以“我”字当头,但不加节制地使用修饰语,不禁让人怀疑,你凭什么这么说?
二是专业知识缺乏厚度。新闻作品虽非专业论文,但必要的专业知识是摆事实的依据。新闻工作者需要保持特定领域耕耘的深度,具备相对专业的知识和视野,甚至有能力预测未来发展的方向。反之,游离在外围、表层的“外行”新闻作品,不可能让人由衷地信服。
三是刻意追求眼球效应。奇异的标题、诡谲的角度、惊悚的话风、有违常理的落脚点,固能收获一时的成效,但回顾那些优秀的新闻作品之所以会成为经典,都不靠这种方式获取流量,靠的是会说真话、道实情,靠的是心中有受众,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话,或者与他们交流。
四是片面理解网言网语。有人说,如今的好作品,得会使用网言网语。那些约定俗成且无不良倾向的网络语汇,确实可以瞬间拉近距离。但这跟吃饭穿衣一样,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征,这个特征并未背离吃饱穿暖。所以,凡是吃了不饱、穿了不暖的,都不是好饭、好衣。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牢记,慎用不能清楚表达观点、准确沟通受众的语言,不能破坏语言文字的规范性。
深思笃行文风之魂
自现代新闻业落地之始,我们就不缺乏良好文风的传统。
良好文风,得益于深入深入再深入。有的作品,表面上没有什么硬伤,但缺乏现场感,很有可能仅借助了通稿,或者止步于电话或网络端的了解、沟通。只有深入,才能触及真相,才能体会人民群众的真实态度,才能引发社会共鸣。成就一个好的新闻作品就像打仗,经历了枪林弹雨才能让人有代入感。不仅如此,还需要具备战术纵深,面对各种需求,能进退自如、轻松拿捏;更要能综合把握,找得到突破口,尤其是那些事件比较复杂、投入时间成本较高的作品,如果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发表时机,更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良好文风,得益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手到病除的华佗,终究不比“治未病”。思考,才能把思想引向深入并获得厚度,才能远离高高在上的说教而展示对受众的尊重,才能在价值传播中发挥引领作用。思考,是要在现象中找得出问题、看得到本质,是要感受得到问题的严重性,更要意识得到问题的关联性,触发治理部门举一反三、系统治理。写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3位前辈记者,就是因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榜样的思考,时隔26年后再写出《人民呼唤焦裕禄》,让人深深感觉到,这样的呼唤,在于呼唤党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好传统,呼唤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好作风。
良好文风,得益于打磨打磨再打磨。打磨不是创作文艺作品的特权,文风良好的新闻作品同样离不开打磨。打磨,才能打消自鸣清高和自以为是,才能为前期的“沉下去”和“想进去”打造一个合适的“出口”,才能为收获良好的传播效果提供又一层保障。如果说主题提炼是灵魂,结构布局是骨架,语言风格则是皮肤、是色彩、是托举整个作品的底蕴。以蹲点报道连续三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浙江广电记者杨川源,转而把目光聚焦在令人望而生畏的重大理论传播,在新媒体上开设《一瞬间》专栏,打造了一个更受欢迎的栏目。这是她深入基层、不断思考的结果,也是她反复打磨、持续实践的结果,身边的实践就是理论指导和升华的互动,轻量化是这档栏目最得体的外衣。
贴近基层文风出新
县级媒体离基层一线最近,与人民群众最为贴近,这种地缘优势为文风改进提供了天然土壤,因此理应走在改进文风的前列。
事实上,近些年来,县级媒体在这方面确实都在动脑筋、想办法,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典型。但改进文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求有更大的突破,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个是“问”。新闻工作者经常反问自己,群众想读什么样的文字,看什么样的视频。或许,爆款、大流量会有偶然性,但稍加思考,肯定会发现其必然性。常常有县级媒体记者感叹,一个县里新闻资源十分有限,怎么能经常做出有轰动效应的新闻?其实,本地群众哪有不想看县里的新闻?江苏省海安市的《海安发布》有一档“海融速评”栏目颇有人气,就是以真诚重构话语体系。他们用延边大学食堂阿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来举例,探讨教育应有的温度、人生该有的态度等问题,凭烟火气消解说教味,在共情中建立与受众的情感连接。
第二个是“逼”。要建立各种机制,推动新闻工作者去深入、去思考、去打磨。改进文风不是要不要做的事情,而是如何才能做好的事情,这就需要制度来保障。地处偏僻的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融媒体中心就是靠记者联结特约记者、大众通讯员和村(社区)信息员,建立新闻内容线性生产链,在“无死角,快速发”中推出众多的鲜活新闻。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融媒体中心则要求记者与村民同吃同住,去捕捉那些未经雕琢的生活切片,这才造就了《哈尼村里头》这样的大流量作品。
第三个是“放”。在练就基本功之后,给予新闻工作者自主发挥的空间。浙江省嵊州市融媒体中心开展的“天天走基层”活动已坚持8年,但蹲下来后则是“放养”的,不安排指令性任务。有记者历时6年跟踪拍摄了《共富路上的沈红平》,以时间跨度见证时代的变迁;《攀登者蔡青》则完全是沉浸式叙事,获浙江省纪录片最高奖“丹桂奖”。改变了疲于应付的状态,新闻工作者就有可能捉“活鱼”、剖“鲜鱼”、做“美(味)鱼”。(作者:中国县市报研究会会长陈仲明;编辑:陈睿、吴宇晨;责任编辑:胡慧红、谷泰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