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梦,1996年11月生,2021年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取得硕士学位后在武汉一所大学任教师。2022年加入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融媒体中心,负责节目主持、直播及栏目策划等工作。2023年获湖北省广播电视节目创新推优音视频现场直播一等奖、武汉广播电视节目奖电视直播一等奖等荣誉。
夏梦向中国记协“新锐记者说”栏目来稿《泥土里长出的新闻坐标——一个95后融媒记者的黄陂成长记》,分享融媒成长经历与思考。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新锐记者说丨不当大学老师了,她要去区融
本文作者:夏梦
作为一名踩着融媒体浪潮入行的“95后”记者,我常常问自己:镜头背后,我们要找寻的新闻理想到底是什么?
3年来,我在黄陂的田间地头、车间展馆寻找答案,逐渐拼凑出属于我们这代记者的坐标系。
(一)
大二暑假那年,我前往西藏那曲支教。
在海拔5000多米的教室,我用孩子们熟悉的牦牛、经幡解释“大漠孤烟直”。看着他们冻红的脸上绽开笑容,我突然明白:好的传播从不是单向输出,而是找到不同世界的连接点。
这段经历成了我职业选择的指南针——临近毕业,很多同学涌向北上深杭的大公司,我则选择留在武汉当一名大学老师。
站在讲台上,我把那曲的故事讲给学生听,用“牦牛与经幡”拆解传播理论。可每当学生问“采访村口磨豆腐的大爷该怎么找连接点”,我只能含糊其辞。PPT里没有磨盘的吱呀声、豆浆的热气,更没有大爷袖口藏着的岁月。或许有些连接,必须脚踩泥土才能接通。
2022年,我从高校辞职,加入黄陂区融媒体中心,想在基层一线寻找答案。
盛夏的黄陂,稻田绿得发亮,蝉鸣在玉米地里扯着长调,风卷着泥土与稻穗的气息扑进车窗。我知道,这里没有象牙塔,却有最鲜活的现场。
(二)
刚加入区融媒体中心时,我曾困惑:区级平台影响力有限,如何让黄陂的故事突破地域边界?
2023年2月25日,我在湖北日报牵头举办的《打开武汉的春天》联动直播中找到了答案。
直播当天,湖北日报记者与各家融媒体中心记者共同出镜,带着观众穿梭在春日花海中,向全国推介当地美景。我的点位在黄陂区木兰故里景区,为了呈现春天最本真的样子,我举着手机穿梭在花丛中,只听见身后的摄像老师不停对我喊“镜头稳点”。
直播中,我让网友听溪流轻叩石头的脆响,看阳光穿过梅花雨的样子。直播结束后,许多观众循着镜头来到黄陂寻找春天。
这次经历也让我明白:省市区三级联动的传播矩阵,不是简单的平台叠加,而是要搭建一条“让风景会说话”的高速路。
另一次大余湾的采访中,我听到满头白发的村民讲“晒秋要晒得均匀,就像日子要过得实在”。那天直播没提宏大主题,只拍了晒匾里翻滚的玉米、祠堂前晾晒的棉絮、孩子们捧着甜柿的笑脸,后台却涌来众多“想家了”的留言。
还记得初入职时,主任说:“要学会离江湖近一点。因为区级融媒的笔触,本就应该蘸着烟火写,贴着大地说。”
(三)
入职3年,区级融媒的局限也会像夏日午后的雷阵雨,总在不经意间落下。
我常常刚写完主持稿,就要拿上设备去直播踩点;直播时无线麦突然断联,只能举着手机喊到嗓子发哑;后台数据永远比不上大媒体的零头,一条精心打磨的非遗视频,播放量才堪堪过万。
区级融媒的平台就像村口的老槐树,枝叶伸不向远方,却牢牢扎根在这片土地。可正是这些局限,逼着我们把“在地性”磨成了利刃。
主持人与记者的身份模糊?索性带着话筒走进田间,让采访变成拉家常。平台影响力有限?那就放弃追求全网爆款,专心记录那些被忽略的细节。
基层融媒新闻的优势,不在传播的广度,而在连接的深度。就像窗外那些正在抽穗的稻田,每一株都很普通,但当它们连成一片,便构成了黄陂的秋天。我们做的,就是让每一株稻子的成长,都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