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何子怡为揭露消费陷阱,卧底闲鱼“到手刀”公司。她在“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中讲述这段见闻思考,我们整理编发在“舆论监督系列谈”。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舆论监督系列谈丨记者卧底“到手刀”,差点暴露
本文作者:何子怡
“有个特殊的任务你敢接吗?”
“敢啊!”
2017年,我还是频道的一名出镜记者。就是这一个“敢”字,让我“消失”在镜头前,也“消失”在同事们的视野中——我成为了一名卧底调查记者。
这些年,我曾多次隐藏身份,卧底一些知名企业。我当过服务员,做过销售,钻进过工厂的生产线……而今年,我解锁了一个新身份。
(一)
3·15前夕,观众小陈给我们打来电话,说他被骗了。他在“闲鱼”上卖出的平板电脑,寄出去时还好好的,却被买家恶意破坏,反过来讹他钱。其实,这是一种常见的诈骗手段,网友们叫它“到手刀”。
深入调查后,我们发现小陈的遭遇不是个例。像他这样被骗的人,损失金额少则几百,多则上万元。
根据线索,我们锁定了一个伪装成科技公司的窝点。他们专门用“闲鱼”收购二手电子产品。看到该公司正在招聘时,那种紧张和兴奋感再次袭来——我知道,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即将开始。
潜入这家公司后,我注意到身边的00后同事警惕性很高。他们知道自己干的事不干净,嘴也特别严。
作为卧底记者,拼的不仅是勇气,更是心思缜密、耐得住性子。为了拿到核心证据,我盯上了几个业务骨干,慢慢混成了“自己人”。
终于,他们如何伪装成个人买家、如何与快递员串通一气、如何伪造破损证据,甚至怎样逃避平台监管——这些暗箱操作被我们一一揭开,相关视频在我的偷拍机里有上千个,每一次开机和靠近,都可能是最后一次。不仅要躲避监控,我更担心任何一个眼神和动作,会引起他们的怀疑。
万一被发现、万一证据被毁……每一个“万一”带来的后果,我都想过无数遍。我不断告诉自己:必须万无一失。
有一天,一位“同事”突然接到卖家打来的电话,对方大骂他是骗子,说已经联系了记者,不退钱就等着被曝光吧!一瞬间,办公室炸开了锅。
我打开手机一看,才发现打来电话的是观众小陈。我强装镇定放下手机,但接下来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如坐针毡。办公室里不断响起对小陈的电话轰炸,我的脑海中也充斥着他被辱骂的画面。我担心他受到伤害,更怕他会顶不住压力说出些什么,而我随时可能暴露……
万幸,最坏的情况没有发生。撤离后,我第一时间联系上小陈,告诉他:“这事我们查清楚了,你愿意站出来吗?”
他说:“没想到你们真会管这事,有你们在我身后,我不怕了。”
(二)
3·15当天,节目重磅推出,涉事账号被闲鱼平台封禁,公安和市场部门迅速介入调查,窝点最终被取缔。
小陈的经历,引发了数千万网友的围观和热议。我们推出“职业到手刀团伙”的相关报道,全网点击量突破一亿。最让我触动的,是评论区无数网友倾诉着相似的被骗经历,也让那些第一次知道“到手刀”的人,了解到隐藏在二手交易背后的陷阱。
回顾这9年,我曝光过不少行业黑幕,每一步都走得步步惊心。我曾在食品厂负责人眼皮子底下,冒险拍下员工涂改生产日期的画面,事件曝光后企业被罚百万,行业迎来大整顿,而我收到匿名威胁;我也曾在网红餐饮店刚锁定重要证据,转身就被人堵住,关进了小黑屋。负责人逼我交出证据,我靠报警求助才得以脱身。
不少人问我:“你没怕过吗?”说实话,我是真怕。我知道卧底调查记者就是在刀尖上行走,我怕身份暴露,怕证据被毁,但我更怕的,是真相被掩埋。
(三)
这些年,我从青年步入中年,家庭责任更重了,但我依然选择“消失”。
2021年,我卧底进入一家社区团购中心仓,通宵搬运货物累到眼前发黑。就在我咬牙硬撑的日子里,我的姥姥突然病危住进了ICU。凌晨4点,家人心急如焚地给我打来电话,可我的手机却因工作时被限制使用锁在了储物柜里。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姥姥意识清醒的最后一刻给我打来的电话。我想,她只是想像从前一样再嘱咐我一句:“注意安全。”
是的,我有过遗憾,有过恐惧,有过泪水,却从不后悔。
从2016年起,我们《都市消费调查工作室》已连续十年以卧底和暗访的方式,深入一线揭露各类消费乱象与行业黑幕。
我们关注“舌尖上的安全”,也不放过“直播间里的谎言”;从“高薪招聘”的陷阱到“医美整形”的套路,从论文买卖的灰色产业链到二手交易中的骗局——我们追寻真相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不是事件的终点,而是推动监管介入、促进机制完善的初始之力。
凭借一系列卧底调查报道,我们获得过两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和一个二等奖。这份沉甸甸的认可,让我更加坚定:记者的使命,是让正义抵达它该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