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挺脊梁,莽莽吕梁铸忠魂。作为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和华北敌后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三晋大地承载着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山西日报组织精兵强将,推出了“英雄山河 壮丽三晋”“物证山河”“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等一系列主题报道,通过重温历史记忆,展示抗战故地的沧桑巨变。
以战地重访与文物证言讲述抗战故事
7月7日,山西日报推出“英雄山河 壮丽三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型融媒报道。记者重访平型关、雁门关等抗战遗址,将所见所闻与历史资料的记载相互印证、交错呈现,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将三晋大地抗战的历史画面全方位立体式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每到一处抗战遗址,记者都会实地探访战场故地、采访当地干部群众和相关专家,用凝练的语言描写战役背景、战场地形和战斗经过。同时,聚焦战场细节,挖掘精彩故事,采用特写形式生动展现八路军将士英勇杀敌、不畏牺牲的精神。平型关战役,杨勇带领战士们争夺老爷庙;夜袭阳明堡,赵崇德舍身带领战士炸飞机,这些战斗画面的生动描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物证无言,山河有声。山西日报策划推出的“物证山河”系列微视频,聚焦三晋大地的抗战遗存,深入挖掘其背后鲜为人知、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沉默的物证在记者的讲述中“活”起来、“热”起来,让伟大抗战精神跨越时空,薪火相传。
《一块牌匾的无声铭记》《一面战旗浸染的血火荣光》等报道通过“小切口”展现“大历史”,使抽象的革命精神具化为可触可感的实物与故事,极大增强了传播的感染力与穿透力。
档案史料与历史资料的系统梳理,构成了报道的另一重要维度。作为华北抗战的重要战场,山西这块热土上还孕育出众多脍炙人口、富有张力的文艺作品。它们形式丰富,内容朴实,成为唤醒民众、凝聚力量的战鼓和号角。山西日报自7月4日起,在副刊重要版面《黄河》《综艺》头条位置推出《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山西抗战文艺撷英》系列报道,重点聚焦1937年至1945年间山西抗战文艺的辉煌篇章。该系列报道在读者中反响热烈,尤其受到高校及中小学师生群体的关注,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生动教材。
山西日报开设的“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专栏,选取山西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讲述烈士生平事迹,展现出他们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抗战的历史画卷”栏目,以图文连载形式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人民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等场景,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西抗战历史连环画。
以融媒技术与青春视角赓续红色精神
山西日报突破传统报道范式,构建起报网端微屏全媒体传播矩阵,以技术赋能内容创新,以青年视角深度参与,让抗战主题宣传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系列短视频利用AI技术进行历史与现实对比,展现战场故地的今昔变化,实现了历史故事的全新表达,赢得了年轻群体的点赞和关注。“物证山河”系列微视频的策划、制作和讲述都由“90后”“00后”全面担纲,以青春语态解读厚重历史。
“英雄山河 壮丽三晋”大型融媒报道在内容上更多聚焦年轻人对抗战精神的传承,挖掘典型故事,传承历史精神,展现时代新风。其中,灵丘县“90后”副乡长郭敏化身“卖货郎”,教村民使用二维码收款;“晋韵华章”短视频大赛吸引近千名青年返乡创业,让民宿管家、有机品控师等新职业在山沟扎根等,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老区振兴中的担当,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技术赋能的形式创新与青春视角的表达,以立体画面和现实场景弥合了时空隔阂,展现出抗战精神在代际传递中鲜活的生命力。
以增强四力传承抗战精神
探寻英雄河山的抗日史诗,也是一次增强“四力”、增强业务本领的过程。“英雄山河 壮丽三晋”系列稿件采写过程中,记者们跋山涉水,到人迹罕至的深山和偏僻的村落中寻找抗战遗迹,与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深入交流,挖掘出许多令人感动的真实故事。
在雁门关战役遗址,记者挖掘出常年与寒风、暴雪、山洪、泥石流等不利气象条件为伴,全力守护道路安全畅通的英雄班组—代县公路段雁门关道班,记录了他们用实际行动传承先烈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在灵丘县下车河村,记者敏锐地捕捉到一首在当地群众中流传的顺口溜。通过今昔对比,展现出该村在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从“光秃秃山破烂的房,穷苦的人儿走外乡”到有机鸡蛋直供北京商场的蝶变,让“逢敌亮剑、敢打必胜”精神更加具象化。
(作者:山西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记者黄川川;编辑:吴宇晨、陈睿;责任编辑:胡慧红、谷泰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