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上海澎湃新闻将财经中心与视觉中心合并为“财经与视觉中心”,推出《财晓得》栏目,取得良好反响。澎湃新闻数据新闻部总监张泽红向“文有新风”栏目来稿,讲述栏目创制经历与思考。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文有新风丨学经济学新闻学美术的,这下统一了
本文作者:张泽红
移动互联网重塑传播格局,数据新闻在近十年成为新闻生产的重要力量。它以数据为基础、可视化叙事为手段,降低了信息门槛、提升了公共议题的表现力。
(一)
澎湃新闻2014年上线之初,组建了数据新闻团队,推出《美数课》栏目。至今已走过十余年发展历程。这期间,团队坚持探索如何让数据“说话”,降低阅读门槛,提升阅读效率,提供更贴近读者的新闻。
2025年2月,澎湃新闻启动上线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调整,将财经中心与视觉中心合并为“财经与视觉中心”,让财经报道的专业深度与视觉表达的直观力量充分融合,《财晓得》品牌应运而生。
《财晓得》重点打造“财经解释类短视频”,用可视化拆解数据,以动画呈现观点,为新闻焦点提供客观的财经视角,让用户读懂数据。
目前,团队已经形成多元策划、标准流程、高效协作、快速响应的机制。责任编辑负责统筹把关,编导作为核心骨干,独立完成从选题到分镜拆解的多个环节,再协同设计师和动画师推进。一篇数据新闻稿件,从报题到发布往往需经历22道工序,而这种标准化流程正是团队高效配合的基础。
虽然媒体行业一直在寻找“单兵作战”的最佳模式,但实践表明,优势互补的高效协作才是释放能量的关键之一。
(二)
现实中,数据新闻的最大难题仍是“数据”:公开数据有限、行业数据昂贵、获取渠道繁琐。
在数据缺位时,调查采访是重要的补充路径。
在《银行菁英计划背后的实习中介乱象》中,团队在电商平台检索信息并进行采访,获取第一手资料,为报道提供核心支撑。稿件发布后迅速引发关注,微博话题阅读量超500万次。
然而,即便获得了数据,也常常面临质量不高或是清洗困难的挑战。
在《借贷宝电子签法律效力》中,团队从裁判文书网上收集了44份相关判例。从冗长的判决文书中摘取零星不规则的数字,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团队利用AI搭建简易工作流,大幅提升处理效率,搭配人工比对,最终将复杂的司法案例转译为清晰直观的结论。
另一个困境在于叙事表达。美债、社保、创新药等话题往往因为“过于专业”而令人望而却步。但若只追求故事化表达,又容易被质疑“失去专业度”。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我们长期探索的方向。
在《5分钟看懂社保新司法解释》中,团队用案例化的叙事破解大众误区,同时辅以专家采访,为社保提供积极建议。报道直面社会焦点,澄清了部分网络谣言,引导舆论进行理性、建设性讨论,有效发挥主流媒体的热点引导职能。
这些案例共同体现了一条清晰的路径:“数据——案例——结论”的叙事链条。数据提供逻辑基础,案例赋予现实温度,结论形成公众可感知的洞察。
(三)
可视化的质量也不容小觑。
团队与南太湖号联合创作的《青山回响》,大量使用图形设计、3D地图与风格多样的可视化内容,增添了叙事的空间感与现场感,让信息表达更美观。
可视化的价值不仅在于“美化”,更在于高效承载信息:既要保证数据的充分表达,又不让用户在信息过载中迷失。
在《国产大飞机C919商用两周年成绩单》中,团队尝试利用紧凑的字号容纳更多数据细节,以保证信息量的完整。但随之就有读者反馈,他们正在截图逐帧放大细看。这提醒团队:设计的最优解并非简单的“信息越多越好”,而是在“信息完整”与“阅读体验”之间找到平衡。
运营在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美国3月蛋价还在涨》中,团队精准踩中大众关切,通过内容的精心打磨和运营的巧妙设计,收获了大流量。微博话题词“美国人买一个鸡蛋要3.8元人民币”迅速登上微博热搜,相关话题阅读量高达5300万。
(四)
《财晓得》至今已推出70余篇作品,几乎全数登上了澎湃新闻热新闻榜,全网阅读量达4亿。
我们既是财经新闻的“科普者”,又是舆论场中的“翻译官”,努力将晦涩复杂的财经议题,转译为公众可理解、可讨论的话题。
这种“专业转译”,既提升了财经报道的公共价值,又满足了受众的实际需求,而且展现出主流媒体在信息洪流中的独特价值——在众说纷纭中提供权威信息,在复杂抽象中输出清澈观点,在激荡热潮中传递理性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