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深产业调研 助力经济发展
九州记协网 | 2025-08-26 14:48:39

  2024年12月23日至25日,经济日报连续3天在一版推出《工业母机产业调查》,报道各方促进工业母机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探索,并针对产业发展的难点痛点提出切实建议,全网累计传播量1.21亿,推动多部门联合研究、解决问题,在社会上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着眼大局

紧盯关键领域

  找准调研选题,是做好调查研究的首要任务。《工业母机产业调查》之所以将目光聚焦于工业母机产业,源于记者着眼大局、紧盯关键领域的责任意识。

  基于多年持续报道工业母机产业的积累,记者深知,工业母机在装备制造业中相较于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规模并不算大,社会知名度也不高,但其作为“制器之器”“自强之基”,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大国博弈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推进工业母机自主化迫在眉睫。

  产业调研从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大局出发,紧盯“国之大者”,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研报道,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因此,对处于重要发展节点的工业母机产业开展调研,进行深入的梳理和分析,非常有必要。

  经济日报社记者刘瑾(左二)在湖北武汉华中数控采访,听企业负责人讲述数控系统创新的故事。经济日报社 供图

  新闻工作者要“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就是要以全局视野观照特定事物,不仅要深入领会中央精神,还要持续关注行业动态,从政策中觅方向,从泥土里寻思想,如此才能紧扣关键发展节点,精准锁定选题和方向,充分彰显新闻价值。

深入挖掘

坚持问题导向

  问题意识是调查研究的核心,也是经济日报产业调研的鲜明特质。坚持问题导向并非聚焦负面短板,否定行业发展成就,而是立足国家战略层面,既真实反映产业成绩,又直面矛盾问题,揭示症结根源,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切实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在实践层面,坚持问题导向,贯穿产业调研的全过程。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把脉行业痛点。“脚下有泥,笔下有料”,深入一线是记者工作的基本要求。报道团队通过半年多的调研,采访了从行业主管部门、协会到龙头企业负责人、院士团队、科研人员等数十名采访对象,形成了20多万字的素材,梳理出行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也积累了报道所需的细节资料。

  坚持问题导向,穿透表象剖析本质。调研以科技强国战略目标为指引,深入探究产业困境,揭示出工业母机利润微薄、高端缺失等问题的背后,存在行业科技创新资源分散,共性技术、基础性研发缺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体系化能力不强等深层次矛盾。通过对现象背后逻辑的系统性剖析,使得报道突破表层叙事,转化为具有思想深度与理论价值的研究成果,为行业破局提供科学依据。

  坚持问题导向,推动调研成果落地。该调研报道受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推动多部门联合研究、解决问题,着力推动工业母机发展,充分彰显调研成果对主管单位和相关政策制定的影响。

  深度报道要完成从“记录者”到“解读者”的角色升级,在采写过程中,要坚持问题意识,全面梳理产业发展状况,深入挖掘产业发展规律,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生动表达

加快融合创新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主流媒体正进行系统性变革。以生动表达革新文风,以融合创新重塑传播形态,好内容加好呈现,可以让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到达率、影响力大为提升。

  改进文风,生动表达。改文风就是改作风。产业调研往往面临专业性与通俗性难以平衡的问题。工业母机产业调查将在一线捕捉的鲜活典型和故事,用家常话、大白话讲清楚。“这买点那买点凑合起来,怎么叫制造业呢,那叫抓中药。”华工科技党委委员邓家科每每谈到创新,语速都会不由自主地加快。采访对象原汁原味的话语,语速加快的细节表现,将企业对技术突破的迫切诉求具象化。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教授陶涛表示,“当乘坐双层巴士时,坐在车上不同位置,我们感受到的震动值是不一样的。工业母机也一样”。以双层巴士震动差异类比工业母机精度控制的复杂性,将专业概念转化为生活化认知。这种“现场还原+具象化表达”的叙事策略,使专业的技术问题转化为可感知的日常故事,有效提升了报道的可读性与共情力。

  加大全方位融合创新力度。智能传播时代要善于运用新技术和新载体实现新闻报道和传播手段创新,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经济日报负责人多次指出,深度调研报道不仅要在传统媒体上成为“实力担当”,也要在新媒体上成为“流量担当”。经济日报已经建立起一套成熟有效的融合推广机制。编委会靠前指挥,打通“策采编发推馈评”各环节,将调研中的精彩故事和观点转化为可视化的融媒产品,根据微信、微博、客户端、短视频等不同渠道的传播规律,制定差异化产品,最大限度提升传播力。此次工业母机产业调查在报道形式上正是打出了“深度报道+新媒体作品+海外传播产品”的组合拳,取得了传播量上亿的效果,验证了全媒体矩阵的协同效应。

  《工业母机产业调查》采写实践反复证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新闻媒体发扬深入调查研究的作风,不仅没有过时,反而越发重要。唯有紧贴时代节拍,着眼发展大局,创新表达方式,才可能创作出精彩的新闻作品。

  经济日报记者将继续沉下去、走起来,用深度的挖掘、专业的剖析和精彩的呈现,推出更多有深度、有实效的产业调研佳作,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刘瑾系经济日报社产经新闻部主任记者;编辑:吴宇晨、焦若宁;责任编辑:胡慧红、谷泰运)

责任编辑: 张景云
精彩推荐
张健工商资本下乡不能偏离 改善社会资本进入的基础环境
05-19
复制一批特斯拉项目 让“特斯拉速度”成为“上海速度”常态
05-18
猪肉价格真的降了 下半年逐步达到正常的水准是有可能的
05-11
大众公布在华销量 推进产品攻势 提供多样化、年轻化的选择
04-20
高江涛掌权斯威汽车 推出“预售抢购模式”及“两级火箭渠道模式”
04-20
美国消费数据创历史最糟纪录 未来股市可能会大幅下跌
04-17
热点推荐
五六天后:科学减脂 专业营养师团队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06-08
谜茵焕肤精华:开启非入侵式医美级护肤体验
06-08
草本与咖啡的结合——品晟咖啡强势登场
06-08
艾德证券港股打新京东|大有机会博10%的收益,来不来?
06-08
福鼎白牡丹对女人的具体好处有哪些?
06-08
TMALL@HOME 天猫家居生活展亮相上海K11,用脑洞致敬生活!
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