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新闻工作20多年,大多数时间都在从事新闻评论工作。这些年来,专门为新闻评论组织这样全国性、高规格的专题培训,在我印象中是第一次。
新时代新形势下,评论工作的重要性不是削弱了,而是进一步增强了。
这次培训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学员层次高。有中央媒体的骨干评论员、省级媒体的资深评论员,还有市县级媒体的中坚力量。二是授课老师中评论大家、名家多,既有新闻单位的负责人,也有新闻学院的专家学者,还有奋战在新闻一线的评论老兵。他们的授课信息量都很大,对如何写好评论的总结探讨很实、很深。三是这次培训政治性、规范性、前沿性、实践性强,课程设置精准、日程安排科学。
2025年7月10日,北京青年报社总编辑毛晓刚给培训班学员作《新闻评论的时度效——主流媒体评论写作的实战解码》专题报告。陕西省延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鹏飞 摄
通过此次培训和采访调研,我对全国媒体评论发展的态势和评论员队伍的建设情况有了一定了解,对未来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工作增强了信心。
记得当年刚到北京日报工作的时候,总编辑找我谈话,安排我去评论部。等我报到时,发现北京日报社评论部只有部主任一个人。主任说做好评论工作很艰辛,100个人里能培养出一个优秀评论员都很难。
记得10年前参加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那时我30岁出头,是参会人员里最年轻的评论部负责人,而参会的大多数人都是老同志,常年工作在评论岗位,有的甚至是孤军奋战。党报评论人才既是一支很重要的力量,但同时又后继乏人,这种感觉在当时很深刻。
我在北京日报社评论部当主任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谋划未来的人才队伍培养问题。每年大规模招选实习生,进来后至少在评论部门实习一年,手把手地教,从几百个人里最后挑一两个留下来。这次培训班看到有大量女评论员,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说明整个评论人才队伍在数量上、结构上都有较大变化。
当前新闻评论工作面临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中美博弈的大形势下,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激烈,评论工作未来面临的挑战依然很大。
评论是我们媒体的基本功能,也是核心功能;观点是我们媒体的基本产品,也是核心产品。这个认识不因媒体形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我相信,未来不管我们媒体形态发生怎样的变化,观点供给、思想供给、价值观供给永远是媒体的安身立命之本。
在众声喧哗中传播主流声音、凝聚最大共识,是我们各位评论员的使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的波澜壮阔中引导主流舆论,是我们各位评论员的责任。在智媒体时代保持思想定力、观点定力、价值观定力,是我们必将面临的挑战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文据北京青年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毛晓刚在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主办的传承初心、增强“四力”培训班上的发言整理。编辑:吴宇晨、焦若宁;责任编辑:胡慧红、谷泰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