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至2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中央、新疆近30家媒体的100多名记者,开展“沿着高速看新疆”主题采访活动。记者们沿G30线(连霍高速)、G3012线(吐和高速)穿越风沙深入天山南北城乡各地,通过实地走访、现场访谈等形式,感受交通巨变,见证新疆发展,用笔端和镜头呈现新疆各族群众的奋斗实践与美好生活。
2025年6月24日,采访团一行走进新疆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家访点采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供图
奔赴天山南北
感受交通成就
在G30、G3012两条黄金通道上,一座座在戈壁荒漠中架起的桥梁隧道,一片片草原绿洲间延伸的柏油路网,都在诉说着新疆交通从“瓶颈制约”到“四通八达”的跨越。从昔日“出行难、运输慢”,到如今“县县通高速、地地通铁路”,交通的巨变让新疆从“边远地带”成为开放前沿。铭记交通发展历程,感受交通建设成就,是新闻工作者感受时代脉搏的重要方式。新华社记者韩佳诺在报道中感慨:“新疆编织起贯通亚欧的立体交通网络,‘亚欧通衢’的新图景让人振奋,这是时代发展的生动注脚。”经济参考报记者袁小康表示:“高速动脉激活了经济肌理,乌鲁木齐都市圈的崛起,离不开交通的支撑。”
6月26日,记者们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采访了解枸杞产业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供图
聚焦产业兴疆
见证发展活力
在吐鲁番的葡萄田里,一串串饱满的葡萄通过高速物流远销全国;在“中国辣椒之乡”,特色辣椒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在喀什的边境口岸,“高速+口岸”联动下,进出口贸易繁忙。这些场景展现了“产业+交通”催生的发展活力。人民网记者唐佳说:“从特色作物到外贸进出口,交通让新疆的产业发展有了更广阔的空间,这是看得见的进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张燕也表示:“一颗新梅、一株薰衣草都能串起产业链,交通的便利让这些‘小产业’有了‘大作为’,为报道积累了丰富素材。”
彰显融合发展
热议多元文化
在乌鲁木齐都市圈,高速路网勾勒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经济版图;在石河子市,科创产业借助交通优势活力涌动;在赛里木湖,便捷交通让景区成为“网红打卡地”,实现“流量”变“留量”。记者们看到,交通不仅带动了经济,还促进了生态、文旅等多元融合发展。新疆日报记者王亚芸认为:“立体交通网已成驱动新疆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能,它所带来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既有发展之美,也有生态之美。”大家深深地感受到,随着交通的持续发展,新疆的融合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宽。
2025年6月27日,在新疆伊尔克什坦口岸,采访团记者正在采访通关的司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供图
聆听新疆故事
感受民俗魅力
记者们沿着高速深入各地,冒酷暑、访基层,挖掘鲜活故事,锤炼业务能力。农民日报记者王冠以“一颗小新梅,致富大产业”为切口,展现特色产业的富民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鲍宏伟通过拍摄葡萄种植户的生活,反映交通带来的产业变化。人民日报记者谷业凯在连霍高速沿线采写多篇报道,呈现新疆经济“向新而行”的态势;光明日报记者汪媛则将镜头对准参加足球赛的青少年,推出《在喀什被足球少年包围》等报道。正如经济日报记者乔文汇所说:“这次采访让我们更贴近新疆的真实面貌,只有深入一线,才能写出有温度、有力量的报道,讲好新疆故事。”
(作者:新疆伊犁融媒体中心记者赵邦耀、新疆日报记者李行;编辑:吴宇晨、焦若宁;责任编辑:胡慧红、谷泰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