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大媒体紧贴中央精神、把握时代脉搏,在理论宣传、正面引导、舆论监督、文化传承等方面锐意开拓、守正创新,坚持走基层、察实情,切实转作风、改文风,推出了大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有效发挥了“定音鼓”“风向标”作用,充分展现了新闻战线的职责使命和优良作风。
媒体作风文风直观体现了新闻单位的行为方式和语言风格,深层次反映的是其思想立场、精神状态和作品质效。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来实现。从全国媒体推进作风文风建设来看,成效是显著的,但也有一些媒体在一定程度还存在:宏大叙事多、生活视角少,素材归纳多、深入调研少,跟从热点多、主动引导少,技术依赖多、应对挑战少等现象。因此,还需坚持“四个并重”,进一步改进作风文风。
大主题与小切口并重
胸怀“国之大者”,紧扣大主题、主旋律开展宣传报道,这是主流媒体的根本使命,必须长期坚持做好。同时,宏大叙事不能流于空泛或脱离实际,要善于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大背景中,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用小故事阐释大道理,努力实现新闻报道的宏大与贴近、专业与通俗、深度与温度的有机结合。
上网络与下基层并重
互联网是信息资源富矿,既便捷高效、又丰富多样,能为媒体素材收集提供有力帮助,但网络不是全部,也不是全真。主流媒体在善用网络的同时,还要将更多目光投向基层,将更多脚步迈向基层,将更多内容取材基层,在生活实践中收集鲜活素材、掌握一手情况、倾听真实声音,推动基层获取与网络搜索内容互补印证,形成更加全面完整的素材资料,更好提升新闻的真实性和厚重感。
追热点与定旋律并重
及时跟进社会热点、回应公众关切,是媒体敏感性和主动性的体现,但要避免被动“蹭热点”“跟风跑”而陷入信息洪流、丧失引领能力。主流媒体要在把握热点、追随热词的同时,围绕社会深层关切、发展核心命题、时代精神图谱,主动设置议题、定音定调、把准旋律,更好引导社会舆论走向。
用技术与讲人性并重
拥抱新技术、善用新平台、捕捉新趋势,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主流媒体积极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前沿技术,有利于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但过度依赖技术,成为“技术控”,就会导致内容AI化、表达同质化,时间长了,作品将渐失人性光辉、远离真实世界。
媒体要加深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理性认知,保持清醒、敏感和责任感,主动应对新技术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变“技术控”为“控技术”,强化技术赋能为我所用,又不断强化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始终保持媒体信息的人性与温度,确保导向正确、风险可控、传播有序,把握传播主导权。
(本文据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刘福广在“全媒体时代改进作风文风”专题评议会上的发言整理。编辑:吴宇晨、焦若宁;责任编辑:胡慧红、谷泰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