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丽在2023年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提问。
今年是我成为记者的第19年。为什么选择当记者?我想,再没有一个职业像记者一样,可以如此深入参与时代发展、见证历史变迁,触摸社会脉搏、倾听人民心声,如此广泛地汲取多元养分、保持日新日进。
中央党报新闻工作者这份职业本身,已是最宝贵的馈赠。因为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而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更是出乎意料的收获。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培养我的经济日报社,属于并肩作战的同事伙伴,属于给予我信任和帮助的采访对象,属于这个赋予新闻工作者广阔舞台的新时代。
坚持学习
铸牢经济报道硬能力
当前经济宣传报道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经济形势越是纷繁复杂,受众对主流权威经济信息的需求就越丰富;舆论场越是多元多变,受众对优质专业观点的需求就越强烈。
从事宏观经济报道,需要心怀“国之大者”,切实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帮助我们穿透迷雾、把握本质的“金钥匙”。经济日报社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践行“评论立报”要求,大胆尝试评论建设机制创新,搭建起广阔的学习平台和干事创业舞台。经济日报社成立了由编委会成员、采编部门主任和骨干记者组成的评论委员会,坚持每两周召开例会,进行舆情研判、选题策划、成效反馈和业务交流,形成了“人人写评论”的浓厚业务氛围。
经济日报社先后为14名中青年记者开设各具专业特色的个人署名专栏,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从2023年4月起开设个人评论专栏《数说经济》,坚持以每周一个短视频、一篇见报评论的形式,选取经济运行中具有代表性、关注度高的数据进行解读。这个专栏的主要特点,在于强化媒体融合、突出经济特色、贴近百姓话题,两年来推出短视频近百个,多条视频登上抖音、快手热榜。
对于唱衰中国经济的各种论调,旗帜鲜明地开展舆论斗争,勇于发声、及时发声、善于发声。2023年,国外一些舆论无视我国经济恢复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的实际,刻意放大我国经济恢复过程中个别指标的波动,炒作所谓“中国经济见顶论”“中国经济失去动力论”。在经济日报社编委会的部署下,我及时撰文《唱衰中国经济者注定失望》予以驳斥,评论推出后引发热烈反响,有效发挥了中央党报在经济领域舆论引导中“定音鼓”“风向标”的作用。
增强“四力”
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
深入调查研究是经济日报社的光荣传统。2020年底以来,报社强化“调研兴报”理念,逐步形成地方调研、产业调研、企业调研、热点话题调研“四驾马车”深度调研报道格局。这些深度调研报道不仅是报纸上的“实力担当”,在新媒体上也成为“流量担当”,阅读量数亿次的爆款作品接连不断。
对于深度调研,经济日报社编委会明确要求:必须坚持真听、真看、真感受、真调研,坚持实事求是,深入一线,不搞清真实情况不罢休,不弄懂实际问题不收兵。以经得起历史、实践检验的调研结果,挖掘各地各领域重大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就背后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思想逻辑。一大批年轻记者通过深入调研得到了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加快成长成才。
我参与了《贵阳后发赶超》《东莞豪迈》《九江图强》《兰州发力》等多个深度调研。以《东莞豪迈》为例:2021年,东莞成为我国第15个GDP过万亿、人口超千万的“双万”城市。在新冠疫情冲击叠加和中美经贸摩擦加剧、制造业持续承压的背景下,“世界工厂”东莞何以迈上新台阶?剖析好这个“麻雀”,一定程度上能读懂中国制造、读懂改革开放、读懂迈向高质量的中国经济。采访组用9天的时间深入工厂车间、镇街村社等数十个调研点,与大大小小各类企业以及城市主政者、职能部门、科研工作者、城市居民进行广泛交流。经过近两个月的精心打磨,最终形成了一篇万字通讯和形式多样的新媒体作品,全平台累计传播量达4.5亿。
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练就“铁脚板、强眼力、活头脑、好笔头”不是一时之功,需要一个地方一个地方跑,一篇稿子一篇稿子磨。做永远在路上的记者,是我们不变的职业追求,也是难以被AI取代的核心竞争力。
加快转型
掌握媒体融合新本领
当前,媒体融合已进入深度发展阶段。近年来,经济日报社重塑“策采编发推馈评”流程,将深度融合发展理念贯穿新闻生产全流程、各环节,特别是持续加大对短视频等原创产品的支持力度,推动主流声音更快更有效地进入网络舆论场。
从文字记者到出镜主播,坦白讲我的转型一开始是被动的,一路走来也是跌跌撞撞,至今也还在不断努力摸索。转型的痛感来自能力不足,选题的思路要改、切入的角度要改、说话的方式也要改。但转型又是必须的,仅靠一支笔、一个本已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早转晚转都要转。“人在哪里,新闻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故事,既要理直气壮也要润物无声,才能让主流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经济日报社编委会创新推出《数说两会》融媒体专栏,由我以每天一个出镜短视频、一篇报纸评论的形式,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指标进行解读,移动优先、先网后报。这个专栏实现连续7天每天更新,对增速、物价、就业、粮食产量目标以及城镇化率、研发投入、消费等数据进行了及时专业的解读,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2.1亿。这是报社对重大主题宣传报道轻量化表达的又一次成功探索。目前,这一栏目已连续推出3年。
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这个殊荣,是鼓励更是鞭策。记者的荣光永远在前方,我将以“归零”心态再出发,用心用情用力为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作出自己更大贡献。(作者系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经济日报社产经新闻部采编二室副主任熊丽)
(责任编辑:胡慧红、谷泰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