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担当变革大任的时代新人
九州记协网 | 2025-06-27 10:52:47

  面向新媒介技术革命、面向新时代的使命任务、面向全球化的深刻变局,新闻传播业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时刻。“主力军上主战场”面临的挑战,其根源之一在于人才的适配性不足。为这场系统性变革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特别是培养能担当大任的拔尖创新人才,是新闻传播教育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课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艰苦而不懈的改革探索。

强化价值引领

厚植家国情怀

2021年6月,“新闻学子走基层”调研团考察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冯塘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供图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在于筑基培魂,要立定中国大地、厚植家国情怀。

  从学生角度来说,有三个层次:首先要看见中国,走到国家社会发展的最前端,感受中国社会最新鲜的气息和脉动,开阔自己的视野,这是知识层面的积淀。其次,要在看见的基础上,读懂中国,俯仰天地,洞察世情,对社会产生深刻的认同和深厚的情感,才能立定脚跟,从价值观出发,形成牢固的中国立场,这是德性层面的养成。最后要在看见读懂中国的基础上创新话语,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技能层面的训练。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以铸基培魂与经世致用的有机融通为目标,明确了两个思政教育的方向:一是回到历史,从新闻行业的历史发展中挖掘思政教育的内涵,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红色新闻文化来培养职业荣誉感;二是新闻是与社会实践联系密切的学科,我们也要回到当下,从国家社会发展的脉动中去挖掘资源,在专业能力训练中培养家国情怀。

  围绕这两个维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以“重返历史现场,走进田野课堂”为宗旨确立了两个实践项目,即:“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与红色新闻文化数字记忆工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口述史工程”,把学生带到现场,进行现场教学、田野调查、国情实践的调研,来推动教学科研和思政育人的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贯通。这些举措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政治站位、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源头上为系统性变革注入“红色基因”。

以技术驱动课程体系变革

打造面向前沿的专业能力

  系统性变革要求强化用户服务驱动内容生产传播,精准定位用户、贴近需求是提升传播力影响力的关键。当前,移动传播、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各种因素交织叠加,深刻重塑着信息传播格局与媒体生态。这要求人才必须具备面向用户、适应移动互联网生态的专业核心能力。

  近年来,聚焦“智能传播”的技术需求与“国际传播”的时代命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启动“前沿特色课程创新行动”,全面升级相关课程群。

  智能传播课程群。构建“智能传播”核心课程群,针对“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可视化”“网络信息整合”“多模态内容生产”“智能平台运营”“舆情检测和分析”六大能力,开设《计算传播》《算法新闻》《数据新闻》《计算传播学》《计算广告与媒介策略》《人工智能概论》《人机交互与设计思维》等前沿课程,设立“AI专题工作坊”“AI Agent专题工作坊”“可信的AI专题工作坊”“虚假信息传播专题工作坊”等实战研讨平台,依托“全球舆论态势感知与智能决策大数据平台”“智能传播创新实验室”,让学生直接接触、应用AI辅助选题、写作、编辑、分发、舆情分析等全流程,培养“人机协同”思维。

  国际传播课程群。强化基本功训练:开设完善的英语采、写、编、评全媒体内容生产的课程链,促进学生具备扎实的国际新闻采写编译功底。提升跨文化传播与战略能力:通过《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国际新闻与全球传播》《跨文化沟通》等课程,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有效参与国际舆论博弈的策略与能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与主流媒体、党委政府部门、国企央企等多元行动主体的战略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共研前沿课题,提供真实国际传播场景下的实战机会。比如,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建新时代国际传播研究院就采取了全新模式,双方建立常态化协同工作机制,通过联合办公实现上下游供需无缝衔接。

构建研训一体实战体系

培育面向实践拔尖人才

2022年8月,调研团在贵州省织金县的田野上采风。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供图

  为了持续系统地培养胜任主流媒体变革大任的“文章高手”“视频能手”“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本身必须打破传统壁垒、激发创新活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实施“实践拔尖人才”培养项目,精准定位实践场景和实践需求,主要面向主流媒体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该项目从每届学生中选拔30人左右,实施有别于学术型人才的特训式培养。以实践即课堂、课堂向实战的理念,联合业界师资和实践资源,实现扁平化、项目制管理,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承担真实的新闻产品创意策划、生产制作、营销推广等任务,培养学生更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全媒体创新思维。期待着将这一项目打造成主流媒体人才的蓄水池,也希望与更多的业界同仁开展协同培养合作。(本文据中国记协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在中国记协十届六次常务理事会上的发言整理)(责任编辑:胡慧红、谷泰运)

责任编辑: 韩建平
精彩推荐
张健工商资本下乡不能偏离 改善社会资本进入的基础环境
05-19
复制一批特斯拉项目 让“特斯拉速度”成为“上海速度”常态
05-18
猪肉价格真的降了 下半年逐步达到正常的水准是有可能的
05-11
大众公布在华销量 推进产品攻势 提供多样化、年轻化的选择
04-20
高江涛掌权斯威汽车 推出“预售抢购模式”及“两级火箭渠道模式”
04-20
美国消费数据创历史最糟纪录 未来股市可能会大幅下跌
04-17
热点推荐
五六天后:科学减脂 专业营养师团队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06-08
谜茵焕肤精华:开启非入侵式医美级护肤体验
06-08
草本与咖啡的结合——品晟咖啡强势登场
06-08
艾德证券港股打新京东|大有机会博10%的收益,来不来?
06-08
福鼎白牡丹对女人的具体好处有哪些?
06-08
TMALL@HOME 天猫家居生活展亮相上海K11,用脑洞致敬生活!
06-08